变化
总说这个世界上,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。2017年,我的关键词就是变化。在这短短的一年里, 对我个人来说,发生了很多变化。为了跟上和适应这些变化,也收获良多。首先工作上,和大家一样经历了从(刚刚适应,或许还没完全适应的)事业部变到独立的一级部门平台生态部,又在年底从平台生态部升级成为现在的无界零售赋能事业部。部门变了,定位变了随着工作思路和方法也变化。和大家不一样的是从8月21号,我开始以“T带M”的形式负责一个三级部门。本以为差不多的角色不会有很多变化,没想到的是完全不同的角色带来了完全不同的视角。后来我和有存聊起来,我和他说:“以前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”。其次,生活上变化也挺多。3月份第一次踏出国门,出去到这大大的世界走走,回来后决定每年都必须出去一次。住进了属于自己的小屋,后来觉得离公司太远又租到公司附近住下。“二胎”正在loading。即将呱呱坠地成为新的家庭成员。
回首17年的工作,要打分的话只能打个60分的及格分数,没什么成绩,也就是保证了没出什么大篓子,一切都按部就班。如果把17年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的话,应该以8月21日分界。第一个阶段在有存的保护下,显得尤其混乱而没有章法。整个工作并没有明显的主线,只是一些零散的片段。
CRM
接手营销团队,CRM这个产品又一次回到我的手中。坦白说我对CRM还是有些感情的,毕竟它是我在京东从0到1做的第一个产品,在那个技术还比较蛮荒的年代(12,13年),那时初生牛犊不怕虎,做了很多开荒性质的工作,在京东第一实现了大数据平台运算过的数据回流到生产系统的mysql中(那时候连mysql都是稀罕玩意儿,CRM因为“不太重要”的项目,第一次试水mysql分库分表)。真的很感谢和怀念项目经理冰清,帮助我成长很多,愿你在天国安息。扯远了,不过可能正是因为上述的情愫,让我有些“用力过猛”。非常深入到产品和研发的细节里,以至于亮哥觉得有些被“架空”而萌生了离职的想法。后来和亮哥吃了几顿饭喝了几顿酒聊了好几次,终于让他放下顾虑并放手让他干。而我转而将精力投回到商品基础线。随后CRM等来了他的风口,而亮哥也牢牢的抓住了它,成了现在的云CRM,无界零售的落地实例。后来有存问我:“当时把亮哥留下,你后悔吗?”我告诉他:“这是我最大的一次成长。不后悔”!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成就他人的快感,或许这才是做管理吧。
图片空间
那时候手里很多系统,图片空间就是其中最烂的一个(^_^)。由于这个系统和商品的关系很紧密,所以也算是比较熟悉的系统了。数据量特别大,连续几年重点备战但问题不断,界面操作N(N>=3)年没改各种反人类。随系统过来的一个研发叫刘洋。记得级别还算挺高的。刚开始因为大家都不熟悉,都听他说由他弄,后来发现完全不行。遂产生把系统翻一遍的想法。为了安全,先改界面!文鹏那会儿刚来不久,超级给力!几乎一人之力短时间高质量的完成了图片空间的前后端分离的改造。shop端的操作体验一直不太好,我个人觉得和我们团队里没有足够多足够专业的前端是很有关系的。改完前端交互之后,又发现真正要有改善,还得动底层,于是让阳华入驻,真正大刀阔斧的对图片空间进行改造。把所有顽疾解决之时也是阳华提出要转岗之日。阳华的离开,确实很可惜,我觉得对团队是一个损失。作为一个技术团队,成员想要离开的理由是这里没有技术挑战,不好玩。而当亚新决定不转岗来我们部门时候告诉我的原因也是这个的时候。我意识到这问题真的很严重。必须要让团队的技术氛围好起来!优秀的人会吸引优秀的人,劣币会驱逐良币,而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创造优秀的产品。
OKR计划
为了让自己更有目标感一些,17年开始,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些OKR目标。而当时团队里有几个“头疼的人”,为了帮助他们快一些成长,也将OKR理念推广给他们,让他们自己制定自己的目标,承诺达到的时间,定期跟进检查。后来有存的介入,把当时的实习生和T1的几个同学也纳入其中,感觉味道有了些变化。而我也就逐渐的淡出了这个计划的推进,只是跟随参加,中后期主要都是有存在推进的。整个计划取得了很好的结果,所有参与的人都有收获。而我的收获是,其实我应该坚持下来,一直主导这个项目,或许能收获更多。前段时间读到AirBnb朱赟的一篇文章说:“任何一件事情,都会有一个人对其负责,很多时候你是有机会对其负责的,只是你选择了不”
七巧板
正斌和我说:“感谢你留下了七巧板这个宝贵的遗产”。我很高兴,虽然不算是无心插柳吧,但柳成荫了总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儿。当初做七巧板其实是动机不纯的。有两个目的,一个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为了体现“技术驱动”,一个是为了给阳华找点事儿干(那时候阳华就有退意了,我得给他找点他看得上的活)。但没有一个目的是为了商家,为了业务。现在回头看来,虽然七巧板获得了成功,但过程和结果都很讽刺。七巧板的成功,不是因为技术驱动,主要还是产品驱动,产品驱动业务,业务再反过来驱动研发,研发觉得这是个技术驱动的事儿,然后大家齐心一块干,事儿就成了。而在事儿将成未成的时候,阳华坚持的离开了。可能他也已经看到了其中的机巧吧。
第一个阶段都是这样的碎片。感觉挺多事儿的,但因为缺少主线和内在逻辑,穿不起来,一地鸡毛。某一天,有存和我说man端的交接,生态相关的系统也都会交过来。宝哥可能会成立单独一个部门来做。正阳门,商品审核这些都是我一手搭建起来的系统。而当时的我也有些迷茫(或者说定位不清晰)。于是就分别找有存和宝哥谈了自己想站出来对这个事情负责的想法。真的很感谢有存和宝哥都很信任我。于是就开始第二阶段的工作。
接盘
刚开始的感觉特别像“分田到户”。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激情满满又有点小心翼翼。第一步是梳理有哪些人,哪些系统。了解到只有9个人但有40个应用而且很多都压了几个月的需求的时候还是挺紧张的。所以给自己立下的第一个目标是维稳。首先挨个拜访了已知的各个业务方,告诉他们研发换了,有什么需求,有什么打算,我会逐一解决的,但最近请给一段时间。现在看这个动作并没有得到非常理想的效果,可能因为这些人几乎都是第一次接触,之间不存在信任关系。人家的工作被压几个月了,凭什么给你面子?(没有乘机猛压就是给面子了)。然后自己迅速了解每个应用都是做什么的,系统大概怎么实现的,和哪些应用有什么关系,压了哪些需求。陆陆续续的花了两个多月才把积压的需求干掉。千小心万小心还有出了一点纰漏。有一些商家的罚单开重了!邮件还直接发到了林老师那里。以至于后来给林老师介绍自己时林老师还半开玩笑的说:“哦,晨东,我知道,我还经常收到你的邮件呢”。
招人
招人,是我今年做的最差的工作,没有之一。从数量上来说,接手团队时14人,目前22+5人。大部人数都翻了一番,而我就是那个“拖后腿”的小部门。总结下来主要是原因是没有发动全员。没有发动起全员的原因又有很多,重要的应该是招人的目标不够清晰,没有给大家明确描述出来我们现在团队成员情况是怎么样的,我们要做什么事所以缺什么样的人。二是大家没有这个意识,觉得招人是领导的事。不是我的事儿。18年还有一些机会的尾巴,这次要抓住,再抓不住就真的没了。好在从质量上来说,因为都是自己一一挑选的,整体还过得去,才能把这些事儿抗到现在。
DSR 奖惩 和 长城
三条产品线,三条完全不同的产品线。刚好也是三个状态,DSR已经初见成效,奖惩正在艰苦前行,而长城,似乎还没完全看清前方的道路。
2017已然过去,2018是成长的一年。在京东的第6个年头,希望能看到不一样的自己。